中国煤炭报丨西铭矿矿界变更稳生产 采掘接续有保障
(35) 其实,朱熹重提《周易》文本卜筮之性质,只是为了纠正易学中的解释偏差。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指士师用公正的刑罚治理百姓。先王运用的是良法,故曰先王之法。
道统作为价值系统与政统、学统、教统、文统、法统作为应用系统不是一个层面,可以统摄政统、学统、教统、文统、法统。值得注意的是汉代新道家《淮南子》对老庄的道进行了诸多发挥,以道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运动的源泉与依据,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的观点: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魏晋统治者在指导思想上依然坚持德礼为主,刑罚为辅,礼法结合,将儒家礼教的尽量引入法典之中。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黄帝四经·十大经》)。孟子把自己放在道统的时代承接点上,他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具有自觉担当道统传承的意识。
委心以用,而不误于己私。这个意义上的法统作为中华法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中国法学特有的概念形成则比较晚,是中国近代社会从传统的专制向民主共和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中国人追求民主、共和、宪政的法制建设的结晶。他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六艺之学的‘国学论前贤不逮,义显当代,泽被后世。
刘先生的文字意涵丰赡,意味无穷,为我所喜爱。故此,贺麟赞许章氏的后来学问,达到了圆融超迈的境界。(章太炎:《菿汉微言》《章氏丛书》下册,世界书局,第960页)章氏对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的论说,正是学问者学术研究归旨指津。刘梦溪先生阐述马一浮的学术思想,既深刻阐明马公学术精神,又使世人明悟佛儒交融,以佛释儒的治学意义。
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佛学属马一浮先生毕生之学,殊不认为六艺、诸子、程朱与佛氏义学为扞格不入,所不同者不过是性体义理之名相耳。
马一浮先生曾倡导:国学是六艺之学。(《马一浮集》第二册,第492页)马公并为以往圣德著书立说,诠表名相,冀众生能够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除得一分习气,便显得一分自性(《马一浮集》第一册,第80页)。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中国传统的乡间文化就是依此六艺统摄人文精神涵义,构筑丰富的礼乐文化体系。
梦溪先生穷数十春秋研究中国现代学人,对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同情与理悟情有独钟。复则无妄,无妄即诚也。夜籁人静,独坐曦虚斋,捧读刘梦溪先生大著《马一浮与国学》(三联书店出版)。往往以概念套用概念,唯以其名与相,阐释前因后果逻辑,忽视实证而遣名相的学术意义。
(《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50页)这是马一浮先生从佛儒会通,认识自性庄严之敬,到践行自性智慧的治学法门转化。进入专题: 马一浮 儒家 佛学 。
依马一浮复性书院的教义教规,发挥办学思想,于当今中国学术研究亦有可取之处。复礼则以礼来感化性情,明悟人生义谛。
虽经历代朝廷更换,烽火毁灭,然中国文化礼失求诸于野之慧根,也就是扎根于六艺的丰富人文精神意涵。陈寅恪游学西方诸国,贯通多国文字,然其学术文章,从不见引用西人哲语。因此,马一浮先生强调: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自性蕴含平等无二,慈悲清净,无缘大慈,大体同悲的丰瞻意涵。马公深明佛学要义,故以佛学自性智慧解读六艺的自性庄严,来阐明六艺对人类自性庄严的知解与人类自性智慧知悟的伟大学术意义。也可以说,六艺是中国古代立国与做人的基本依据。
而马一浮,我说他站在云端,很早就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超越。而实现这一超越过程,是马一浮以佛氏的义学和禅学为助发,做到了会通儒佛,体用一原,可谓深文奥义,理事双融,不二法门(《马一浮与国学》第137页)。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5册,第7页)章太炎先生回顾一生治学,得以体会是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30页)向外求知,是谓俗学。
自性庄严是儒家为大众所指示社会公共行为与道德典范秩序的方向。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绝不从时俗为转移。
可见,陈公真正悟知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之学问智慧真谛。从分析名相始,到排遣名相终,正是马一浮可谓典范地完成了这一学术研究门径的重大超越。刘梦溪先生云:我说陈寅恪是站在地上,怀着家国的深情和历史的兴亡之感。(《马一浮集》第三册,第1057页)儒佛俱是闲名,自性本来具足。
马公一浮先生以儒家入世事业,以佛家淡泊名利,自性心净,壮穆笃行,大有声闻缘觉,常住十方之大自在。西人学术以概念亦为名相表述复杂性。
马一浮先生创办复性书院,其目的于窃惟国之根本,系于人心,人心之存亡,系于义理之明晦,义理之明晦,系于学术之盛衰(《马一浮集》第二册,第1171页)。此种学术名相思维,累赘了多少学人的心智,为误匪浅。
民众日常祭祀礼仪风俗,只是浑然不知而已。马一浮先生复性来自于儒家与佛家的精义,贯通融汇后之大觉悟者。
然马一浮先生却反复说明,如果没有佛氏义学和禅学的渗入,儒学的义理便无法得到通彻的阐发。其性即是人类本来具有的自性。能由分析名相而进于排遣名相的哲学家,除怀惕黑教授外,余不多觏。(《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30页)濂洛诸儒澈骨勘透,知自性元无欠少。
复性是学人直指心性学术意涵,复礼是大众文化意义。自性智慧是佛家坚持利自利他排除自私贪婪的习气,恢复光大人类与众生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西方学术设立种种复杂名相概念。梦溪先生的《马一浮与国学》,不仅为理解马一浮学问之要津,还在于滋养学人之心性,明悟亦现自性之光明灿烂。
故今揭明复性之义为宗趣。佛老于穷理尽性之功,实资助发。